水利部部署

首頁/水利部部署

水利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水的重要論述

來源:原創文章|作者:本站編輯|時間:2023-07-28

  7月28日,水利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李國英主持召開部黨(dang) 組理論學習(xi) 中心組學習(xi) 會(hui) ,專(zhuan) 題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治水的重要論述。中央第34指導組組長姚增科及有關(guan) 成員到會(hui) 指導。部領導田學斌、王新哲、劉偉(wei) 平、朱程清參加學習(xi) 並作交流發言。

  會(hui) 議指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治水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我國治水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治水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是我們(men) 黨(dang) 百年來不懈探索治水規律的智慧結晶,是新時代治水工作的行動綱領。要深刻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治水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yi) 、精神實質,著力在學深悟透做實上下功夫,不斷把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治水重要論述精神引向深入。

  會(hui) 議強調,要堅持和加強黨(dang) 對治水工作的全麵領導,進一步深刻領悟“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堅持治水安邦、興(xing) 水利民,自覺把治水放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全局中去思考和謀劃,下大氣力解決(jue) 好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涉水利益問題,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要堅持高度重視水安全風險,統籌發展和安全兩(liang) 件大事,增強風險意識、憂患意識,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全麵提升防範化解水安全風險的能力和水平。要堅持以“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治水思路為(wei) 引領,統籌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效。要堅持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放在第一位,錨定“人員不傷(shang) 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jue) 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衝(chong) 擊”和確保城鄉(xiang) 供水安全的目標,建立健全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ti) 係,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提升水旱災害防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能力和水平。要堅持加快構建國家水網,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部署要求,適度超前開展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優(you) 化水利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係統集成,全麵提升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戰略儲(chu) 備能力。要堅持實施國家“江河戰略”,以流域為(wei) 單元、水資源為(wei) 核心、江河為(wei) 紐帶,強化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要堅持保護傳(chuan) 承弘揚中華水文化,緊緊圍繞舉(ju) 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xing) 文化、展形象,大力推進水文化建設。

  會(hui) 議要求,部屬係統各級黨(dang) 組織要組織全體(ti) 黨(dang) 員幹部職工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學習(xi) 研討,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幹,紮實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確保水利工作始終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前進。要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牢牢扛起新時代治水政治責任,確保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水利工作的各項決(jue) 策部署在水利係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精思細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治水重要論述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掌握蘊含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切實提高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好的作風振奮精神、激發鬥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需要,努力創造經得起曆史和人民檢驗的治水實績。要以釘釘子精神實施好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各條路徑,把學習(xi) 成果轉化為(wei) 實實在在的治水成效,更加自覺地走好水安全有力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水環境有效治理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