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3月13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歡迎訪問圣淘沙网站是多少網站!

圣淘沙官方正版下载40年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圣淘沙官网登录入口 > 圣淘沙官方正版下载40年

 

【科研所成立40周年】

 

 水保科研的時代交響

20世紀70年代,伴隨長江流域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社會(hui) 各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長江水資源保護日漸得到高度重視。1978年3月,經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水利電力部批準,長江委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長江水源保護局”,以下簡稱“水保局”)正式成立圣淘沙网站是多少(以下簡稱“長江水保所”)。從(cong) 此,我國第一個(ge) 流域水資源保護科研機構誕生,長江水保科研事業(ye) 正式揚帆啟航。

長江水保所是長江委水保局的重要技術支撐單位,40年來,幾代科研工作者緊跟時代步伐,滿懷無限激情和開拓精神,在流域水資源保護政策法規與(yu) 規劃研究、水環境影響評價(jia) 與(yu) 治理研究、水生態保護與(yu) 修複研究、水資源保護工程技術研究等諸多方麵取得了卓著的成績,尤其是針對三峽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重大建設項目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保護問題,完成了一大批專(zhuan) 題研究成果,為(wei) 我國水資源保護科研事業(ye) 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讓我們(men) 翻開記憶的長卷,共同來回顧這一段輝煌的曆史。

銳意進取勇當長江水保先行者

1978年3月,水保局受水利電力部和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委托,初步擬定了科研規劃綱要,隨後,長江水保所全麵推進了長江水體(ti) 中汙染物遷移轉化規律、長江汙染綜合防治、長江水質監測係統、大型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和長江水源保護法規與(yu) 規劃等方麵的重點研究。從(cong) 此,掀開了長江水資源保護科研事業(ye) 的浩浩長卷。

那是一個(ge) 壯誌滿懷、激情四射的年代,在建所不到半年的時間裏,長江水保所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men) 就編製出我國第一本流域水汙染調查報告《長江水源汙染現狀》,在國內(nei) 首次提出了汙徑比、岸邊汙染帶和汙染負荷等基本概念,初步摸清了長江水資源汙染現狀、主要汙染物及汙染特征等重要基礎信息,為(wei) 長江水資源保護事業(ye) 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一批具有開創意義(yi) 的技術支撐成果不斷提出:

1980年,在國內(nei) 率先組織開展三峽工程環境影響評價(jia) 工作,並編製完成我國第一本水工程環境影響報告《三峽建壩的環境生態問題》(200m方案),對於(yu) 促進我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jia) 的開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1985年,編製完成我國第一本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環境影響評價(jia) 的廣度和深度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1987年,完成了《長江幹流水資源保護規劃報告》,並通過了水利電力部和國家環境保護局組織的審查。該項規劃是萬(wan) 裏長江第一個(ge) 較全麵的水資源保護規劃,該規劃成果成為(wei) 長江幹流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要依據。

1988年,主編的國內(nei) 第一部水資源保護工具書(shu) 《水資源保護工作手冊(ce) 》由河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shu) 獲全國“優(you) 秀圖書(shu) 獎”和“金鑰匙”獎。

1989年,獲國家環境保護局頒發的國環評證甲字第0221號環境影響評價(jia) 甲級證書(shu) ,是全國第一批具有甲級資質的14個(ge) 單位之一,也是水利係統的唯一一家。

1992年,作為(wei) 主編單位之一編製完成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通過了國家環保局終審,這是我國最大的水利水電項目環境影響報告。

1994年,編寫(xie) 完成了《長江幹流入江排汙口調查評價(jia) 報告》,首次係統掌握了長江幹流入江排汙口的情況。

1995年,主編完成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通過了國家環保局終審,這是我國最大的水資源配置項目環境影響報告。

1999年,編製的《水功能區劃技術大綱》率先提出了水功能區兩(liang) 級分區的原理及技術方法,被水利部作為(wei) 全國水功能區劃的技術依據,為(wei) 修訂後的《水法》建立水功能區管理製度提供了重要支撐。

2000年,作為(wei) 技術牽頭單位,完成了《長江片水功能區劃報告》,其內(nei) 容納入了水利部印發的《中國水功能區劃(試行)》,這對長江流域(片)水資源保護與(yu) 管理和社會(hui) 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yi) 。

2001年,編製完成了《長江片水資源保護規劃報告》,首次以水功能區作為(wei) 規劃的基本單元,為(wei) 有效開展長江流域(片)水資源保護管理和促進流域社會(hui) 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2002年,根據長期研究的成果,編製完成了《關(guan) 於(yu) 加強長江近期水資源保護的若幹意見》,是水利部上報國務院關(guan) 於(yu) 水資源保護的第一份專(zhuan) 項文件,對確保實現長江水資源保護近期目標,保障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yi) 。

2003年,主編完成了《環境影響評價(jia) 技術導則水利水電工程》(HJ/T88-2003),該標準至今仍是水利行業(ye) 的防洪、水電、灌溉、供水等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jia) 的依據。

2004年,編製完成了《三峽庫區水域納汙能力及限製排汙總量意見》,該報告是水利部向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提交的第一個(ge) 水域納汙能力及限製排汙總量意見。

2006年,主編完成了《水域納汙能力計算規程》(SL348-2006),統一了我國水域納汙能力計算的程序和方法。

2007年,編製完成的《長江口綜合整治開發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通過水利部和國家環保總局共同組織審查,這是我國第一個(ge) 涉水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具有重大開創性和重要示範作用。

2009年,主編完成國內(nei) 第一部水利行業(ye)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jia) 工具書(shu) 《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jia) 技術手冊(ce) 》。

2010年,作為(wei) 主編單位之一完成了《水功能區劃分標準》(GB/T50594-2010)。

2013年,作為(wei) 主編單位之一完成了《水資源保護規劃編製規程》(SL 613-2013)。

2015年,作為(wei) 主編單位之一完成了《水利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後評價(jia) 導則》(SL/Z 705-2015)。

2016年,作為(wei) 技術支撐單位主編完成的《貴州省水資源保護條例》頒布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省級水資源保護專(zhuan) 門法規。

……

長江水保所創造了中國水資源保護史上一個(ge) 又一個(ge) 第一,譜寫(xie) 了長江水保事業(ye) 激蕩豪邁的世紀樂(le) 章。

科學規劃,引領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yu) 保護

水資源保護規劃是水資源保護管理的基礎和依據。作為(wei) 水資源保護規劃的技術牽頭單位,長江水保所多年來勇挑重擔,不斷研究不同曆史時期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特點與(yu) 要求,及時組織編製了流域幹支流、區域等一批水資源保護規劃,為(wei) 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事業(ye) 發展描繪了宏偉(wei) 藍圖。

1.探索建立規劃體(ti) 係,指導作用逐步凸顯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隨著長江水資源保護的壓力逐漸加大,水資源保護規劃開始受到重視。長江水保所從(cong) 成立就開始了規劃研究,於(yu) 1984年完成了“長江武漢江段汙染防治規劃研究”,是長江乃至全國較早的水汙染防治規劃類成果之一,規劃思路、程序與(yu) 方法、內(nei) 容等為(wei) 我國區域水資源保護規劃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隨後,相繼開展並完成了一批江段、重要支流、重點區域等水資源保護有關(guan) 規劃。特別是1987年完成的《長江幹流水資源保護規劃》,首次對長江從(cong) 攀枝花到河口3600公裏的河長和幹流上21個(ge) 主要城市江段進行規劃,是萬(wan) 裏長江第一個(ge) 較全麵的水資源保護規劃,確立了以水質保護為(wei) 核心內(nei) 容,幹支流、上下遊統一規劃,相互協調,執行汙染物總量控製,合理利用水環境容量以及按水體(ti) 功能,綜合治理等保護原則,研究製定了水質保護規劃方案和水資源保護對策措施等,逐步探索建立了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體(ti) 係,在指導當時水資源保護工作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為(wei) 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有益貢獻,對於(yu) 指導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開創長江水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工作的新局麵起了重要的作用。

2.創新理念和調整規劃單元,支撐流域管理邁上新台階

進入新世紀後,國家對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長江水保所及時轉變規劃理念,創新性地提出把保護納入流域綜合規劃的總體(ti) 目標,並在一係列規劃中執行。2004年,擬定的《怒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yu) 水資源開發初步意見》,率先提出涉水綜合規劃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把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到規劃目標的高度,該理念成為(wei) 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yu) 水資源開發利用關(guan) 係的重要原則,對隨後的規劃編製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同時,根據國務院賦予的新“三定”職責,水利部及時組織開展了水功能區劃和新時期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編製工作。按照水保局的安排,牽頭編製完成的《長江片水資源保護規劃》以水功能區作為(wei) 規劃的基本單元,在核算水功能區納汙能力的基礎上,針對入河汙染物控製總量和排汙削減量要求等,提出了對策措施,在規劃思路與(yu) 方法上有了新的發展,水功能區劃是水資源保護的一個(ge) 重大突破,水功能區劃成果成為(wei) 新時期水資源保護規劃的基礎和水資源保護管理的依據。

這一時期,以水功能區為(wei) 基本單元,以水功能區管理和入河排汙口管理為(wei) 抓手,實施水功能區達標和排汙總量控製的管理模式得到建立;以重點城市江段、重點支流和湖泊、重點區域水資源保護為(wei) 核心的流域管理要求基本明確,為(wei) 流域實施全麵、規範的水資源保護管理奠定了基礎,支撐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工作邁上了一個(ge) 新的台階。

3.豐(feng) 富和完善規劃內(nei) 容,促進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按照國家新時期的治水方針,長江委及流域內(nei) 各省(市、區)陸續組織開展了重要江河湖泊的綜合規劃等一批水利規劃,均將水資源保護規劃作為(wei) 重要內(nei) 容;同時相繼開展完成了流域、區域的專(zhuan) 項水資源保護規劃等。這一時期,長江水保所不斷完善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體(ti) 係,規劃中統籌考慮水質、水量、水生態保護,規劃內(nei) 容不斷豐(feng) 富、完善,規劃措施圍繞流域水資源保護工程體(ti) 係逐步深化。特別是編製完成的《長江流域(片)水資源保護規劃(2015-2030》,充分吸收和繼承過去曆輪規劃成果,結合新時期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要求,規劃指導思想、原則、內(nei) 容、措施可操作性等方麵均有新的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提出以來,長江水保所積極作為(wei) ,牽頭編製了《長江經濟帶沿江取水口、排汙口和應急水源布局規劃》《長江經濟帶水資源保護帶、生態隔離帶建設規劃》,為(wei) 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在規劃工作指引下,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逐步構建了以水功能區管理和入河排汙口管理為(wei) 基礎的較為(wei) 完整的管理體(ti) 係,水功能區限製納汙紅線管理要求進一步明確,水資源保護監測進一步加強,流域重點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加快,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的覆蓋廣度、深度不斷加強,規劃在促進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過程發揮了全方位、全過程的指導作用,並取得顯著成效。

技術支撐,促進建設與(yu) 環保雙贏

隨著長江流域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工程建設中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為(wei) 社會(hui) 各界廣為(wei) 關(guan) 注。長江水保所發揮自身優(you) 勢,積極承擔和參與(yu) 重點項目的規劃、項目建議書(shu) 、可研、初步設計、建設期環境監理、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等工作,全過程努力協調工程建設與(yu) 生態環境保護的關(guan) 係,為(wei) 實現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雙贏的目標提供技術支撐。

1.開展規劃戰略環評,推進源頭控製和預防保護

長江水保所作為(wei) 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支撐單位,自1978年建所以來,就承擔流域規劃中有關(guan) 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工作,高度重視開發與(yu) 保護的協調研究,十分關(guan) 注生態環境影響的戰略問題,注重研究不利影響的規避與(yu) 預防措施。在20世紀80年代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編製過程中,同步開展了水資源保護規劃和環境影響評價(jia) 等相關(guan) 工作,國務院1990年批複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中就提出了長江水源保護規劃方案,分析了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方案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研究提出了開發利用水資源與(yu) 生態環境的協調要求。

此後,長江水保所積極推進長江流域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jia) 工作,陸續完成了《長江流域防洪規劃》《漢江流域綜合規劃》《金沙江幹流綜合規劃》《長江口綜合整治開發規劃》等一批事關(guan) 治江全局的重要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jia) ,其成果對指導規劃實施中的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對重要支流、流域治理開發與(yu) 保護的日益重視,長江水保所作為(wei) 全國首批推薦具有規劃環評報告書(shu) 編製資格的單位,陸續承擔了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伊洛瓦底江、岷江、嘉陵江、湘江、沅江、資水、信江、撫河、贛江、察隅曲、帕隆藏布、朗欽藏布、雅礱江、赤水河、孔雀河、獅泉河等近30項流域綜合規劃環評,遵循環評“早期介入”的原則,堅持把環境保護納入規劃目標和“在保護中促進開發,在開發中落實保護”的指導思想,規避規劃實施中可能發生的重大生態環境風險,源頭控製預防或減輕不利影響,以保障流域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2.科學論證,為(wei) 項目決(jue) 策提供有力支撐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環境影響評價(jia) 製度之前,長江水保所就已經開展了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研究與(yu) 建設項目環境可行性的論證研究,是全國最早開展水工程環境影響評價(jia) 的單位,具有豐(feng) 富水利水電工程、重大水資源配置、重點防洪工程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jia) 經驗,在國內(nei) 外享有良好聲譽,烏(wu) 江構皮灘水利水電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金沙江烏(wu) 東(dong) 德水電站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被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報告書(shu) ”,2014年長江水保所獲得全國優(you) 秀環境影響評價(jia) 機構稱號。

長江水保所自1978年成立伊始,即組織研究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先後對三峽工程的不同蓄水方案進行了全麵的環境影響評價(jia) 和研究,同期組織全國四十多家科研院所完成了有關(guan)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的大量科學研究成果,在長期研究與(yu) 科學論證基礎上,於(yu) 1991年與(yu) 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jia) 部共同編製完成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shu) ,1992順利通過了國家環境保護局的審批,為(wei) 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三峽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除三峽工程外,還先後承擔完成構皮灘、彭水、水布埡、高壩洲、皂市、烏(wu) 東(dong) 德、亭子口、隔河岩等一批水利水電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漢濟渭工程、鄂北調水工程、引江濟淮工程等一批流域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以及長江幹流、洞庭湖、鄱陽湖等區域重點防洪工程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jia) ,科學論證了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從(cong) 環境合理性角度提出環境論證意見,進一步優(you) 化工程設計方案,規避工程建設對重要生態敏感區的影響,提出工程建設需要采取的環境保護對策與(yu) 減緩措施,為(wei) 國家決(jue) 策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也為(wei) 流域綜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3.重視環保設計與(yu) 管理研究,有效落實環境保護措施

長江水保所高度重視工程建設的環保設計與(yu) 環境管理工作,承擔並完成了三峽工程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環保設計,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基礎上,針對環境影響提出的環保措施和審批批複,通過針對性的研究,及時組織開展環保初步設計和技施設計,保障各項措施與(yu) 要求在項目建設階段得到有效落實;同時,還積極爭(zheng) 取承擔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環境監理與(yu) 工程竣工環保驗收工作,為(wei) 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1992年全國人大通過三峽工程建設決(jue) 議後,及時承擔開展了三峽工程的環境保護設計工作,提出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第十一篇 環境保護)、長江三峽工程施工區環境保護實施規劃、三峽工程生態與(yu) 環境監測係統實施規劃,以及三峽庫區各縣區移民安置區環境保護規劃等一批有關(guan)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環保設計、三峽庫區移民安置區環境保護規劃的成果,除確保三峽水庫水環境安全外,還從(cong) 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係統保護的要求出發,促進建立了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等環境保護措施,使得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認識與(yu) 水平上了一個(ge) 新的台階。

在環境保護設計領域,先後承擔了烏(wu) 江彭水、構皮灘和銀盤水電站,金沙江烏(wu) 東(dong) 德水電站、嘉陵江亭子口等的總體(ti) 設計和技術施工設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漢濟渭、鄂北調水、引江濟淮等調水工程的環保初步設計,細化安排了在水資源保護、水生生態保護、陸生生態保護、廢汙水處理設計、移民安置環境保護等方麵的措施,保障了各項環保措施與(yu) 要求在項目建設階段得到有效落實。針對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涉及環境要素多,範圍廣,環境影響複雜的特點,在設計階段同步開展相關(guan) 的專(zhuan) 項研究工作,為(wei) 環境保護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同時,積累了建設項目環保設計豐(feng) 富經驗,並將新的環境保護設計理念和方法、要求及時反饋到其他項目環評中,進一步促進了環評階段環境保護措施的提升和完善。

此外,長江水保所承擔還了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構皮灘水電站、皂市水利樞紐、廣西百色水利樞紐、烏(wu) 東(dong) 德水電站等一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監理工作,充分了解、掌握了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類環境保護要求落實情況,並針對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及時反饋給建設單位,為(wei) 各項措施的落實和消除環境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還積極承擔了部分重大水利工程竣工環保驗收調查工作,為(wei) 保障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wei) 其他項目更好開展環保工作提供了經驗。

科技創新,推動水保事業(ye) 堅實前行

40年來,長江水保所圍繞流域水資源保護開展了大量基礎和應用研究,為(wei) 長江水資源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1.水環境基礎應用研究

上個(ge) 世紀80年代以來,以國家“六五”和“七五”科技攻關(guan) 項目為(wei) 依托,長江水保所利用參與(yu) 研發並投入使用的“長清”號水質監測船,多次在長江幹流武漢、上海等江段進行了現場模擬試驗,完成了武鋼工業(ye) 港氰化物在長江岸邊汙染帶稀釋自淨規律的初步研究、長江黃石江段汙染物入江後稀釋擴散規律研究、排汙口汙染物稀釋規律研究等,結合與(yu) 美國地質調查局合作研究的沉降物化學課題開展了汙染物吸附與(yu) 解吸規律研究,這些研究工作的開展,從(cong) 宏觀上掌握了長江重點江段水環境基本特征。

為(wei) 了鞏固水功能區管理製度的技術理論基礎,不斷推進水功能區納汙能力和限製排汙總量管理研究,開展了長江流域重點江段汙染物調查與(yu) 評價(jia) 、水質模擬與(yu) 預警技術、入河排汙口設置論證等研究工作。特別是先後完成了長江幹流主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水環境質量狀況研究、潛在汙染源調查與(yu) 風險研究,三峽庫區、長江幹流重要城市江段、漢江流域入河排汙口調查與(yu) 影響研究;構建了嘉陵江、漢江中下遊、長江部分幹流水質模型;完成了長江幹流水功能區管理信息係統研究和水汙染事件應急管理研究等,為(wei) 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

2.水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技術研究

進入21世紀,從(cong) 水環境—水功能—水生態的多學科、多環境要素係統保護的視點,圍繞三峽庫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等重點區域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研究,先後完成了一批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水體(ti) 汙染控製與(yu) 治理重大專(zhuan) 項、水利部公益性行業(ye) 科研項目等國家、省(部)級重點項目。長江水保所完成的“三峽水庫水體(ti) 中氮磷影響研究”和“三峽水庫水汙染控製研究”分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受汙染水體(ti) 生態修複關(guan) 鍵技術研究與(yu) 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流域水、沙、汙染物相互作用研究”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受汙染城市水體(ti) 修複技術與(yu) 工程示範”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十五”期間,長江水保所牽頭完成的水利部科技創新項目“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yu) 生態環境保護關(guan) 係研究”,探討了長江流域的主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域,提出了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限製條件、漢江中下遊實施生態調度方案、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信息庫建立方案等,該成果榮獲大禹水利科技一等獎。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庫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技術開發”項目,研究提出了以坡麵水土調控為(wei) 基礎、以溝塘水係利用為(wei) 紐帶、以岸帶生態係統為(wei) 屏障的立體(ti) 生態控製新模式,構建了適於(yu) 新庫濱帶不同立地條件的植物群落結構,獲2013年度大禹水利科技二等獎。“十二五”期間,“丹江口庫區麵源汙染追蹤模擬技術”,獲2015年大禹水利科技獎二等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水環境及保護技術”獲2018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hui) 戰略的提出,以及最嚴(yan) 格水資源管理製度的實施,長江水保所相繼開展了三峽庫區、丹江口水庫、鄱陽湖、洞庭湖等重要水域的水生態調查工作;並結合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研究生態需水量計算模型與(yu) 方法;積極開展了如三峽水庫群等大型水庫生態調度研究與(yu) 論證,針對漢江、洞庭湖、鄱陽湖開展了河流健康評估;針對丹江口水庫、三峽水庫和赤水河流域等重點區域開展生態補償(chang) 機製研究;結合流域水資源保護需要,研究建立了水資源保護工程技術體(ti) 係;建成了武漢桃花島麵源治理及生態修複試驗基地和丹江口水源地生態環境整治試驗基地等多個(ge) 示範點;推進形成了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水生態係統保護工作的新格局。

3.水資源保護法規

法律法規、規章製度是流域水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依據和保障。長期以來,長江水保所積極探索流域水資源保護前沿政策、技術,不斷突破,推動了一批有關(guan) 水資源保護的新法規、新製度和規範性文件的頒布實施,先後完成了《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立法可行性論證》、《水法修改——水資源保護專(zhuan) 題研究》等成果;主編了《地方水資源保護立法理論與(yu) 實踐》,參與(yu) 起草了水利部頒行的《水功能區管理辦法》、《入河排汙口監督管理辦法》等規章和配套文件;起草並頒行了三項三峽水庫重大水汙染事件有關(guan) 管理規定、兩(liang) 項流域入河排汙口管理規範性文件,起草完成了《水資源保護條例》、《飲用水源地管理條例》和《長江水資源保護條例》法規條文建議稿並不斷推進立法頒行,編製完成了《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水功能區分級管理方案》等,“水功能區劃與(yu) 水資源保護理論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長江水保所還先後牽頭或參與(yu) 組織編製了10多項規程、規範,不斷推進我國水資源保護事業(ye) 的發展。

合作交流,擴寬科技發展新領域

長江水保所一直重視水資源保護的國際合作與(yu) 交流,與(yu) 美國、日本、意大利、荷蘭(lan) 等多個(ge) 國家先後開展了沉降物化學研究、長江流域富營養(yang) 化機理與(yu) 控製技術合作研究、綠水管理等一批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借助國外先進經驗和優(you) 勢力量,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有效促進了我國水資源保護事業(ye) 的發展。

20世紀末,通過與(yu) 美國地質調查局合作,開展了泥沙的水化學行為(wei) 研究,圓滿完成了《水中沉降物化學研究》,對世界河流特別是多沙河流極具指導性。2003年,長江水保所與(yu) 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在上海簽訂了長江流域富營養(yang) 化機理與(yu) 控製技術合作研究實施協議書(shu) ,引進太陽能驅動的水質監測儀(yi) ,共同研究水質自動監測技術,共同推進流域水體(ti) 富營養(yang) 化管理機製研究。2007年,長江水保所聯合美國麥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向美國貿易開發署申請獲得TDA贈款項目“支持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體(ti) 係建設項目-漢江非點源監測與(yu) 決(jue) 策支持綜合係統項目可行性研究”,通過建立流域非點源汙染的自動測定和模擬係統,開展水質自動監測和決(jue) 策支持綜合係統的試點研究,將美國的流域點源和非點源汙染測定、汙染控製以及水環境模擬和水資源保護管理方麵的成熟技術引入中國等,不斷促進了流域的水資源保護管理水平的提升。

長江水保所一方麵通過與(yu) 具有先進技術的國際機構合作,實現自身科研實力的提升,同時通過積極申請水利部先進技術引進項目(“948”項目),引進澳大利亞(ya) CSIRO土地和水研究所富營養(yang) 化模擬儀(yi) 器設備,完成“河流水華綜合控製技術”研究;引進美國細菌源追蹤技術方法,完成丹江口庫區BST麵源汙染追蹤技術應用研究,經過技術本土化和改進與(yu) 融合創新,2015年“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麵源汙染追蹤模擬技術研究”獲得大禹水利科技獎二等獎。

綠水管理是世界土壤信息中心開發的通過生態補償(chang) 方法改善環境的一種管理機製。2012年,長江水保所與(yu) 世界土壤信息中心等單位聯合向荷蘭(lan) 水夥(huo) 伴(Partners voor Water)申報,成功開展了《流域綠水管理及其在中國的應用示範研究》項目,通過技術交流與(yu) 培訓,傳(chuan) 授了綠水管理的理念,以及綠水信貸計算模型,培養(yang) 了一批技術骨幹,並在丹江口庫區開展綠水管理示範研究。該項目不僅(jin) 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償(chang) 機製的一種新探索,而且對開拓水土資源保護和水質安全保障保障機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繼往開來開創水資源保護事業(ye) 新天地

經過多年的努力,長江水保所的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為(wei) 流域水資源保護與(yu) 管理發揮了堅實的支撐作用,初步建設了流域水環境實驗室,建有多個(ge) 示範基地,獲得幾十項專(zhuan) 利,二十餘(yu) 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而且相關(guan) 技術成果與(yu) 地方水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緊密結合,指導並參與(yu) 了地方的水資源管理和水源地生態保護,真正發揮了流域水資源保護科研機構在這些方麵的技術引領作用。

一個(ge) 又一個(ge) 的春華秋實,凝聚的是一代又一代長江水保科研工作者的心血與(yu) 汗水;一個(ge) 又一個(ge) 的創新突破,印證了長江水保所日益強勁的技術實力。奮進的長江水保科研人,將延續老一輩科研工作者銳意進取、堅忍不拔的精神,根據新形勢,緊密圍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的係統思維,與(yu) 時俱進,開拓創新,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強化支撐力能力,為(wei) 護航長江經濟帶、構建長江綠色生態廊道繼續奮勇前行!

電話:027-84450112 傳(chuan) 真:027-84872714 E-mail:cjsbszhc@126.com 地址:琴台大道515號 郵編:430051

版權所有:圣淘沙网站是多少 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