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08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

歡迎訪問圣淘沙网站是多少網站!

節水相關文章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專(zhuan) 題專(zhuan) 欄 > 節水機關(guan) 建設 > 節水相關(guan) 文章

轉載《中國水周|嘉賓共話水資源集約化利用與水環境治理新要求》

時間:[2021-04-16] 作者:本站編輯 瀏覽次數:1902

新華網北京3月26日電(記者楊靜 劉佳)3月22日至3月28日是第三十四屆中國水周。主題為(wei) “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

  在此背景下,新華網舉(ju) 辦了“2021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網絡公益對話。與(yu) 會(hui) 領導、專(zhuan) 家、企業(ye) 家就水資源集約利用、水環境治理的生態價(jia) 值、水治理過程中的減碳等問題進行對話與(yu) 探討。

  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副司長郭孟卓表示,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yu) 環境的控製性要素,保障水安全事關(guan) 國家發展和安全的大局,事關(guan) 人民群眾(zhong) 的福祉,他呼籲大家攜起手來、共同努力,為(wei) 推動實現水資源集約高效安全利用貢獻力量。

  作為(wei) 對話的嘉賓主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在對話中提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需要企業(ye) 與(yu) 地方政府合力推進。

  當天,參與(yu) 對話的企業(ye) 界嘉賓包括: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孔德安、中國光大水務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冠平、北京排水集團黨(dang) 委委員、副總經理張榮兵、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日成、中國三峽集團長江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翀。

  新華網總裁助理徐明偉(wei) 、新華網能源事業(ye) 部總監彭曼妮出席了對話。

  我國水資源集約利用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十三五”期間,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治水方針,我國水資源節約、保護、利用、管理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張榮兵親(qin) 身感受到了北京中心城區水環境的變化。他介紹,從(cong) 2013年至今,北京連續進行了三個(ge) 三年行動方案:“過去幾年我的親(qin) 身感受是:第一、北京中心城區水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目前中心城區每年再生水的利用量12億(yi) 立方米以上,約占我們(men) 中心城區水資源總量的30%。 第二、中心城區水環境大幅改善,目前中心城區55%的河道都是靠再生水補水的,大家可以親(qin) 身感受到中心城區的河道現在是水清岸綠。第三、中心城區我們(men) 水安全的保障進一步提升。”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對水資源利用由“節約”上升為(wei) “集約”,產(chan) 業(ye) 如何轉型升級以適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王冠平認為(wei) ,集約用水需要規劃層麵的進一步統籌和加強。他表示,近年來切實感受到市政基礎設施的大力投入。尤其是城市汙水的處理率大幅提升,據住建部官方數據,該數字已達到95%以上。

  他稱,集約的要求更多是麵向一個(ge) 區域,各個(ge) 城市的自來水和排水情況有差異,在政府更多統籌的基礎上,企業(ye) 可以有更多的參與(yu) 。

  水資源集約利用要求的提出必然引發產(chan) 業(ye) 變革。孔德安稱,各領域的科技都會(hui) 基於(yu) 政策要求、市場主體(ti) 需要等進行變革。一方麵在於(yu) 工程,包括科技研發、勘察設計、工程建設、裝備生產(chan) 與(yu) 製造,生產(chan) 運營等。另一方麵的變革則將發生在諸如政府管理、學校教育、金融服務、法律服務、交流合作等軟性非工程方麵。

  當前,人民對於(yu) 水環境、飲水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戴日成認為(wei) ,這就要求行業(ye) 裏的諸多企業(ye) 從(cong) 汙水資源化利用和健康的飲用水方麵投入科研力量。戴日成透露,碧水源納濾飲用水技術可以保留水中有益的礦物質,去掉水中有害的物質,同時,水效率較傳(chuan) 統淨水設備可提高約3倍。

  “我認為(wei) 汙水資源化確實是解決(jue) 我國水汙染治理、水資源短缺和水生態保護三個(ge) 問題的主抓的核心方向。”他以數據舉(ju) 例,中國萬(wan) 元GDP的用水量不斷降低,目前降至60立方米左右,但與(yu) 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意味著我國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方麵還有很大的空間。

  地方政府怎樣長期保障供水能力?農(nong) 村飲用水質量如何提升?王冠平舉(ju) 例提出,晉江建了遠水輸送,末端在濕地進一步涵養(yang) ,通過生態的方式對供水的生態水源進一步提升。農(nong) 村則由於(yu) 比較分散,其飲用水質量的提升、水汙染的處理都麵臨(lin) 較大挑戰。

  水安全的問題在“十四五”期間不容忽視。李翀提出,三水共治能夠讓水的價(jia) 值更好地發揮,這也是水資源集約利用的深層涵義(yi) 。“水價(jia) 值可能是綜合性的,包括水安全,要防洪,也要保障水供應。三峽集團在長江領域做的工作就是解決(jue) 這些問題”,李翀說,“我們(men) 希望通過長江河湖一體(ti) 化的治理方式,把水髒的問題解決(jue) 。通過三水共治,來做水資源的利用,讓水的價(jia) 值發揮得更好。

  汙水資源化與(yu) 鄉(xiang) 鎮汙水治理是集約化利用的重要方向

  水資源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健康、生活品質、生產(chan) 發展息息相關(guan) ,關(guan) 係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空間。近年來,我國在相關(guan) 方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常紀文表示,水資源費改稅對農(nong) 業(ye) 資源集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包括西北地區一些農(nong) 村已經開始大力推廣滴灌技術,工業(ye) 領域也在促進節水和再生水的利用。

  下一步的水資源集約利用工作重點在哪?對話嘉賓認為(wei) ,汙水資源化與(yu) 鄉(xiang) 鎮汙水治理是重要方向。張榮兵說,這也是未來經濟發展中要補足的短板。

  中國是一個(ge) 水資源嚴(yan) 重緊缺的國家,據水利部此前統計,全國有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嚴(yan) 重缺水,因而水資源循環利用不可忽視。他稱,北京再生水近幾年發展得非常快,占水資源的30%,但在發達國家,這一數字可以達到90%,因而我國水資源循環利用空間非常大。

  王冠平則指出,以往在農(nong) 村中間建設的汙水處理設施,往往運營情況並不理想,農(nong) 村的汙水處理如何做、不同情況的農(nong) 村在汙水處理方麵怎樣因地製宜值得探索。

  對此,常紀文表示,如果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不經濟,市場運轉不起來;如果完全靠國家的補貼,也難以為(wei) 繼。他呼籲,企業(ye) 家們(men) 把成本降下來,同時地方給予一定的補貼。

  孔德安也認為(wei) ,水的治理要根據不同的農(nong) 村形態分類采取措施。將“三農(nong) ”問題與(yu) 農(nong) 村的資源、能源、水環境問題統籌考慮。他舉(ju) 例稱,農(nong) 業(ye) 會(hui) 產(chan) 生大量的廢棄物,如秸稈,這些廢棄物也是資源。農(nong) 民生活會(hui) 有汙水排放,這些水經過處理後能用於(yu) 農(nong) 田灌溉,汙泥可以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種植用有機肥。他舉(ju) 例:中電建在蘭(lan) 考建設的生物製氣廠,原料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廢棄物,和大量的汙水,通過工廠的建設,這些廢棄物與(yu) 汙水形成的產(chan) 品就是有機肥、天然氣和治理好的水。

  在湖南省臨(lin) 湘市陳家橋村,常紀文也曾調研到相似案例。他介紹,該村將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相結合,集中建設一家廢汙資源化利用的企業(ye) ,將養(yang) 殖汙染轉化為(wei) 肥料;同時,改水改廁,雨汙分流,汙水通過汙水井集中處理,雨水流到池塘中;對河道進行生態修複與(yu) 整治。他稱:“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ong) 村都能找到自己水汙染治理和節水的方向。”

  戴日成表示,盡管我國GDP逐年增加,但全國用水總量近年來基本維持在6000億(yi) 立方米左右(2019年全國用水總量為(wei) 6021億(yi) 立方米),這說明水效不斷提高。2019年我國“其他水源供水量”超過了100億(yi) 立方米,今年或將超過120億(yi) 立方米,這些非常規水源供水量的主要來源,一個(ge) 是汙水資源化利用,另一個(ge) 是海水淡化,可以作為(wei) 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一個(ge) 途徑。他表示,二者的核心技術都離不開膜材料,碧水源將從(cong) 膜材料方麵下功夫,不斷創新思路,把汙水向資源化方向推進,向海水要水資源。

  李翀則提出,農(nong) 業(ye) 灌溉在中國用水量中占第一位,因而農(nong) 村水汙染的治理非常迫切,但不應該從(cong) 末端治理,而應該從(cong) 源頭開始,進行節流,或通過增加調蓄麵積等方式解決(jue) 農(nong) 村水汙染問題。

  政企共治、係統性治理 促進人水和諧

  如果說集約利用更多地著眼於(yu) 人對水的順服,人水和諧則強調人與(yu) 水的和平、親(qin) 近的相處。在治理水的過程中如何兼顧生態修複,把水資源、水生態有機結合起來?

  李翀表示,水安全、以及通過管網河湖的係統性治理能夠營造城市的親(qin) 水環境。戴日成提出,政企共治,將水質標準不斷提高,達到人水和諧。對此,孔德安的觀點則更為(wei) 嚴(yan) 苛,“我們(men) 現在在河道裏取水,總體(ti) 是幹淨的,為(wei) 了保持河道裏的水質不降級,那麽(me) 取什麽(me) 水出來就應該還回去什麽(me) 樣水。

  “我個(ge) 人覺得其實中國現在水的標準,在全球來說都是非常高的,再往後我覺得這個(ge) 標準的提升要跟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結合起來考量,這樣我們(men) 才能真正做到全球領先。”王冠平則表示。

  水標準如何提高?對話嘉賓各有各的觀點,但所有嘉賓對於(yu) 水資源再生利用的觀點卻如出一轍:這是我國水資源集約利用的必由之路。

  張榮兵舉(ju) 例稱,從(cong) 2006年底開始,圓明園中所有的水全都是清河汙水廠產(chan) 生的再生水,每天3萬(wan) 方,部分綠地是汙水處理廠產(chan) 生汙泥經過處理後,變成有機營養(yang) 土再給綠地增加營養(yang) 。如今,圓明園的初水達到了3類、2類,超過了北京市4類標準的要求;園內(nei) 生物多樣性近幾年也快速提升,對環境要求極為(wei) 苛刻的中華鰟鮍魚、金線蛙的身影也重新回歸,可見再生水在水生態修複方麵非常可行。

  汙水處理廠減碳降碳大有可為(wei)

  再生水進行有效利用,汙泥產(chan) 生沼氣進行發電。常紀文說,能源的綜合利用和水再生利用能夠有效促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麵對“3060”雙碳目標的指定,汙水處理廠該如何身體(ti) 力行地參與(yu) 到其中?

  張榮兵提出:要降碳、替碳、固碳。“其實汙水治理過程是一個(ge) 消耗電能、資源的過程,據有關(guan) 資料的統計,一個(ge) 城市汙水治理消耗的電能占這個(ge) 城市總電能的1%-2%,可以說治汙和減碳表麵上看是一個(ge) 矛盾關(guan) 係,但是實際上汙水本身也蘊含著大量的能源,在於(yu) 我們(men) 怎麽(me) 去處理。”張榮兵說。

  “降碳”,即能源和資源的節約,把握城市的排水規律,合理地調整水處理過程與(yu) 經濟化控製參數,減少碳排放量。

  “替碳”,即汙水處理過程中會(hui) 產(chan) 生大量的汙泥,汙泥經過處理之後能夠產(chan) 生沼氣代替傳(chuan) 統能源。他介紹,目前在北京中心城區,北京排水集團建了5個(ge) 汙泥處置中心。傳(chuan) 統意義(yi) 上講,1噸幹泥可以產(chan) 生310方沼氣。

  光大水務2007年投產(chan) 的青島麥島汙水處理項目也較早采用汙泥處置沼氣發電的項目,目前沼氣發電量可占到廠用電的35%,王冠平介紹。

  “處理汙水的用能,隻要來自清潔能源,就能夠減少碳排放。”孔德安說。諸多企業(ye) 都在嚐試利用汙水處理廠的空間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北京排水集團通過光伏發電已實現替代外部能源約20%。 三峽集團也通過光伏加汙水處理廠來解決(jue) 用能問題,集團在蕪湖約有5-6個(ge) 汙水處理廠,裝機量總計達2萬(wan) 千瓦。

  張榮兵稱,汙水也含有大量的外源,比如:目前北京中心城區所有的汙水處理廠,及其周邊公共建築物都是由汙水中提取的能量進行供熱和供冷。理論上講,一方汙水含有的熱源可以為(wei) 3.5平米的普通建築供冷與(yu) 供熱。

  “固碳”,即把汙水中含有的碳固化下來。比如:汙水處理過程中會(hui) 產(chan) 生大量的汙泥,在進行處理之前汙泥中有機糞的含量約為(wei) 60-80%。

  戴日成透露,目前,碧水源也在研究建立未來汙水處理廠,利用納米級高精度膜分離技術回收汙水中的資源,將汙水處理廠升級為(wei) 兼具保護環境、增加水資源、生產(chan) 能源和氮磷肥料等多功能的新型城市綜合體(ti) 。

  水生態治理要求升級呼喚科技創新

  當下,水生態治理的科技創新如何做?中國環境治理領域還有沒有“卡脖子”的技術需要突破?常紀文對此提出了關(guan) 切。

  行業(ye) 的進步需要科技創新。張榮兵稱,北京排水專(zhuan) 門組織了一百人的研發團隊,深耕汙水處理技術,已經開發出了液氧氨化碳的技術,該技術將吧汙水治理“三步走”減少為(wei) “兩(liang) 步走”,大量節約能耗。他稱,未來資源回收利用是關(guan) 鍵,相關(guan) 技術也亟待發展。

  中國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催生了中國巨大的環保市場。“我們(men) 通過內(nei) 循環政策,帶動很多國內(nei) 技術型公司的發展”。王冠平認為(wei) ,汙水處理的主流技術已經較為(wei) 成熟,我國環境產(chan) 業(ye) 不存在“卡脖子”的工藝技術。從(cong) 未來的發展來看,汙水處理的方向是更低能耗、更低藥耗、更低碳排放,光大水務也在研發相關(guan) 應用,近幾年將會(hui) 有試點。“在國內(nei) 環保技術這塊我個(ge) 人認為(wei) 中國走得比較前麵。”王冠平表示。

  保障水資源安全的科技創新也至關(guan) 重要,孔德安稱:“我們(men) 不僅(jin) 要研究微觀層次的喝水技術,水處理技術,更要研究宏觀層次的規模性水資源管理問題,確保我們(men) 國家的水資源安全。”他介紹,中電建在這方麵有幾十萬(wan) 人在努力,“我相信一批有水情懷的人能做好這項事業(ye) ”。他稱。

  把膜做好,降低膜材料製作成本,是碧水源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對話上,戴日成透露,碧水源新一輪的研發目標是把膜材料的製作成本降低50%,目前小試、中試都很成功,預計2022年能走上產(chan) 業(ye) 化道路。“碧水源要把中國從(cong) 膜的應用大國變成膜的科技強國”。戴日成認為(wei) ,目前國內(nei) 膜產(chan) 品和國外膜產(chan) 品進入了混合“戰鬥”階段,為(wei) 了保持市場的領先性,必須把膜做好。

  李翀稱,在科技創新中,單項技術的突破非常重要,他認為(wei) 基層、係統方麵的技術創新,有可能對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的問題更有成效,且相應的技術要能形成產(chan) 品化、工程化的應用。

  集約高效,人水和諧。我國人民群眾(zhong) 對水的需求已經從(cong) “有沒有”轉向了“好不好”。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與(yu) 水環境更深層次的治理要求已經擺在眼前,需要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各界的合力推進。這之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水資源利用與(yu) 水環境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電話:027-84450112 傳(chuan) 真:027-84872714 E-mail:cjsbszhc@126.com 地址:琴台大道515號 郵編:430051

版權所有:圣淘沙网站是多少 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