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08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

歡迎訪問圣淘沙网站是多少網站!

學習驛站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加坡圣淘沙App下载 > 學習(xi) 驛站

長江水利史

時間:[2022-11-07] 作者:本站編輯 瀏覽次數:3005

長江流域興(xing) 水利、除水害的曆史。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300餘(yu) 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流經青海、西藏、雲(yun) 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11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入東(dong) 海。一級支流有700多條,流域麵積180.7萬(wan) 平方千米。和黃河比較,長江河道穩定,水量大,含沙量小。雖然曆史上仍有洪災(見荊江大堤),但多灌溉、航運之利。2017年流域總人口4.59億(yi) ,占全國的33%。自三國以後逐漸發展為(wei) 中國主要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基地和經濟區。《禹貢》中已載有大禹導岷江以至下遊的江湖治理等傳(chuan) 說。

  

  摘要

  拚音  changjiangshuilishi

  英文名稱  history of Changjiang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所屬學科  水利工程

 

  目錄

  1.春秋戰國時期

  2.秦漢時期

  3.三國、兩(liang) 晉、南北朝時期

  4.隋、唐、宋時期

  5.元、明、清及中華民國時期

  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6.1 恢複發展階段

  6.2 1958~1976年曲折發展階段

  6.3 1977~1997年改革發展階段

  6.4 1998年後的深入推進階段

 

  1.春秋戰國時期

  社會(hui) 動亂(luan) ,諸侯爭(zheng) 霸。當時巴蜀與(yu) 楚、楚與(yu) 吳越相爭(zheng) ,水戰中已出現特製的艦船。因水運頻繁而開鑿人工運河,是這一時期長江水利的顯著特點。吳國興(xing) 修貫通江、淮的邗溝,成為(wei) 南北大運河的開端。《史記·河渠書(shu) 》稱:"於(yu) 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yun) 夢之野,東(dong) 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於(yu) 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此渠皆可行舟, 有餘(yu) 則用溉浸。"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 鑄造的鄂君啟節中的舟節,詳細記述了各條水路與(yu) 楚都郢(今江陵縣北)相通的航線,其範圍遍及鄂、豫、湘、桂、贛、皖諸省。秦昭王末期(約公元前256~前251)蜀郡守李冰在今都江堰市城西北岷江修建了都江堰。漢水支流蠻河上(今宜城市境),後人利用白起引水灌鄢郢的渠堰,開為(wei) 渠、塘結合的灌渠,灌田2萬(wan) 公頃。其他如太湖流域、沮漳河流域,都有灌溉之利。

  2.秦漢時期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多方麵發展水利。秦滅六國,為(wei) 統一嶺南,秦始皇派監郡禦史祿開鑿廣西興(xing) 安的靈渠,溝通湘、漓二水,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西漢初年,江、漢開始有洪水災害的記載,第一次(公元前185)江漢泛溢,淹4000多家。五年後,二水又溢,淹萬(wan) 餘(yu) 戶,均在荊江段和漢水中遊。漢代襄陽附近已出現江漢堤防,以後長江荊江段和漢水中遊以下就成了曆代防洪重點。西漢後期召信臣任南陽郡太守,創建大量灌溉工程。東(dong) 漢初年,杜詩任南陽太守,整修陂池,並創製"水排"(水力鼓風機),鑄造農(nong) 器。後漢時在漢江支流蠻河上擴建木裏渠,可灌田4000餘(yu) 公頃,到北宋時已擴大可灌田4萬(wan) 公頃。其他如漢中的山河堰、長江下遊三角洲的陂湖、巢湖地區的渠堰,有不少相傳(chuan) 是西漢時創建的。揚州一帶的湖塘水利,東(dong) 漢早期已經開發。上遊如西漢景帝時文翁修湔堰,擴大了都江堰灌區;王莽時文齊興(xing) 修滇池水利,灌田1.3萬(wan) 餘(yu) 公頃。航運方麵:江南運河已經形成;漢武帝時曾試圖開鑿溝通漢水和渭水的褒斜道運渠;東(dong) 漢時整治過嘉陵江上遊的水道。東(dong) 漢自首都洛陽,經黃河、汴渠、邗溝通向江、淮的漕運已受到重視。

  3.三國、兩(liang) 晉、南北朝時期

  北方政局動蕩,南方相對穩定,民眾(zhong) 不斷南移,長江流域逐漸形成基本經濟區。此時水運已成為(wei) 主要交通形式,並出現局部的幹支流堤防和海塘。水利工程以鎮江地區、太湖流域、安徽沿江一帶居多,其次是湘江、沅江、漢江和贛江等地。東(dong) 漢末期已興(xing) 修揚州的陳公塘和七門堰、吳塘等工程;曹魏與(yu) 孫吳交兵多利用東(dong) 肥河、南肥河水運,蜀漢則經營都江堰和漢中灌區;孫吳廣泛屯兵墾殖,興(xing) 修的塘堰遍及長江中下遊一帶,開破岡(gang) 瀆以溝通太湖至南京的水運。西晉早期,杜預修複南陽水利,在江漢平原開揚夏水道(西由江陵的揚口經長湖入漢江,東(dong) 由石首經華容入洞庭湖),縮短了漢江、長江至洞庭湖的航線;東(dong) 晉荊州刺史桓溫修築江陵金堤,是荊江大堤的肇始;江南沿海已有零星海塘;江蘇丹陽的練湖是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其他還有新豐(feng) 塘。南北朝對峙時期,南京成了南朝建都之地,長江中下遊堤圩塘堰繼續發展,以句容的赤山湖規模最大;中遊荊襄一帶的水利屢次修複。水運方麵,河渠上普遍修建堰埭,渠化航道;邗溝屢次改道,通長江已有揚州向西的儀(yi) 征江口,並建堰埭和水門;太湖通南京的水道,另有上容瀆等。

  4.隋、唐、宋時期

  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形成"國家財賦仰給東(dong) 南"的局麵,漕運成為(wei) 重要政治措施。這一時期長江流域水利事業(ye) 興(xing) 旺,特別是太湖地區的塘浦水網和皖南一帶的圩田,構成了江南農(nong) 田水利的顯著特點。隋代在曆代開拓的基礎上擴大改建了邗溝與(yu) 江南運河,溝通了江、淮、河、海四大水係。靈渠在唐代已建有18座鬥門,宋代有36座鬥門。唐代曾試開漢江支流丹江通渭河的運道。北宋兩(liang) 次試開白河通惠民河運道,溝通漢水至汴渠。北宋時邗溝上水工建築物有80餘(yu) 座,首先出現了複閘,並推廣到江南運河。南宋汴河堙廢後,江南運河更顯重要。自唐後期到南宋時,長江以南的大小塘堰灌區普遍開發,如沅江下遊常德地區的各灌區,又如唐元和三年(808)韋丹在江西築堤、排澇,開陂塘598所,灌田8萬(wan) 公頃。宋代在江西已出現梯田。南宋時漢水中遊有宜城長渠、棗陽平虜堰等大型工程。唐中期以後,在丹陽、石臼等湖一帶廣修圩田,及其他各湖的圍湖造田,形成了太湖地區的主要水利。圩田和圍田逐漸向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及洪湖等沿江濱湖地帶發展,到南宋時已擴展到荊江兩(liang) 岸(叫作垸田),各湖區的圍墾在以後各代有增無減,水麵縮小,蓄洪能力削弱,以致常鬧水災,於(yu) 是產(chan) 生了廢田還湖和繼續圍墾的爭(zheng) 議。太湖流域這一時期出現了以排泄為(wei) 主的疏浚工程;荊江及漢江下遊堤防也逐漸增多,往往和圩垸堤岸連成一片。

  5.元、明、清及中華民國時期

  各代在經濟上更加依賴江南。長江幹支流堤防逐漸完成,上起荊江下至江蘇都有了係統的堤防,漢江、湘江、贛江等堤防也普遍興(xing) 修。荊江分流穴口多被堵塞,近代僅(jin) 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漢江下遊及荊江段常有水災,堵口、修堤的記載增多。下遊蘇(州)、鬆(江)、嘉(興(xing) )的排澇,練湖、吳淞江以及其他泖浦的疏浚,更不下幾千次。上遊以元代修建的雲(yun) 南滇池水係的鬆華壩和海口工程最為(wei) 突出。都江堰也不斷改建增修。京杭運河於(yu) 元代修成後,明清時已整修成為(wei) 南北運輸的重要幹道。漕糧負擔最重的是太湖流域。江浙海塘,自宋代以來不斷修築,發展到清代,海寧老鹽倉(cang) 出現了魚鱗大石塘。19世紀後期傳(chuan) 入西方水利科學技術,有關(guan) 研究長江水利的專(zhuan) 著增多。長江的治理以疏浚航道為(wei) 主,畸形發展,堤防殘缺不全,中下遊水災也愈演愈烈,以1931年和1935年最為(wei) 嚴(yan) 重。

  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長江流域治理開發由單目標的治理到多目標的綜合利用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可以分為(wei) 4個(ge) 階段。

  6.1 恢複發展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長江流域相繼遭受了1949年大水,1952年、1953年連續幹旱,以及1954年特大洪水。長江流域各省大力恢複整修和加高加固全江堤防,使長江中下遊幹支流河道堤防高程達到當地1949年或1931年實測最高洪水位超高1米的標準;恢複整修和重點興(xing) 辦小型排灌工程,僅(jin) 四川、湖北、湖南三省修建塘堰等小型水利設施300多萬(wan) 處。同時,開始興(xing) 建大型水利樞紐。以灌溉為(wei) 主要任務的有1954年興(xing) 建的湖北鍾祥石門水庫,1956年興(xing) 建的湖北隨州黑屋灣水庫;以發電為(wei) 主要任務的有1954年興(xing) 建的四川龍溪河梯級的獅子灘水電站,1955年興(xing) 建的江西上猶江水電站。

  1950年成立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設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利水電廳(局)。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成立後,隨即組建水文、勘測、設計、科研機構,開展基本資料的搜集,進行治江方案的研究,並提出以防洪為(wei) 主的治江戰略計劃。1950年興(xing) 建大通湖蓄洪墾殖區,1952年興(xing) 建荊江分洪工程,1956年興(xing) 建漢江杜家台分洪工程,對幹支流堤防也進行了部分加固。1953年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成立長江漢江流域輪廓規劃委員會(hui) ,進行長江中遊防洪排漬規劃、漢江流域規劃;同時進行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的研究。1955年,開始編製長江流域規劃。50年代初即開始了長江河道整治工作。

  6.2 1958~1976年曲折發展階段

  1958年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確定了長江流域規劃的指導方針和工作原則。1959年編製提出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明確了三峽水利樞紐是治理開發長江的關(guan) 鍵工程。這一階段長江流域開工興(xing) 建了大量的水利水電工程,包括大、中、小型水庫4萬(wan) 餘(yu) 座。其中大型水庫106座。這些大型水利樞紐大都具有防洪、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效益。還大規模興(xing) 建了防洪排澇工程、灌溉工程,進行了長江中下遊護岸崩岸治理,實施了下荊江裁彎,提高了航運效益。丹江口水利樞紐是漢江流域規劃和南水北調中線方案的關(guan) 鍵性工程,於(yu) 1958年動工興(xing) 建,1973年建成;葛洲壩水利樞紐1970年開工興(xing) 建,1988年竣工。

  6.3 1977~1997年改革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的初期,長江水利建設的重點,從(cong) 大規模興(xing) 建工程為(wei) 主,轉向以鞏固提高已有工程的效益為(wei) 主;重點建設已有防洪工程的薄弱環節和在建工程的配套設施。以荊江大堤、同馬大堤、無為(wei) 大堤等堤防為(wei) 重點進行加高加固建設。與(yu) 此同時,加強了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及兩(liang) 大湖區水係的治理。贛江、滁河、巢湖等原來洪災較嚴(yan) 重的地區,也進行了大規模防洪建設,提高了防洪標準。1990年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修訂提出《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成為(wei) 長江流域綜合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活動的基本依據。這一階段,長江上遊相繼興(xing) 建了龔嘴、寶珠寺、白龍江、烏(wu) 江渡、二灘等大型水電站,對長江上遊地區提供了清潔廉價(jia) 的電能。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於(yu) 1992年完成,並於(yu) 1994年冬正式開工建設。

  按照"蓄泄兼籌,以泄為(wei) 主"的防洪方針,長江中下遊3600千米幹堤全麵加高加固,可基本達到防禦1954年實際洪水位的標準;配合湖泊窪地分蓄洪,基本可防禦1954年型洪水。1998年長江流域大水後,全麵進行長江幹堤及主要支流堤防的加高加固。

  6.4 1998年後的深入推進階段

  1998年長江流域性特大洪水後,國家作出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xing) 修水利的重大戰略部署,大幅度增加了長江水利投入。同時,麵對日益嚴(yan) 峻的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形勢,還提出不斷豐(feng) 富完善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推動傳(chuan) 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根據以防洪為(wei) 中心的主要任務基本付諸實施,統籌保護與(yu) 開發,協調生態與(yu) 發展,加快防洪保安、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四大體(ti) 係建設。長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展開,長江重要堤防全線達標,三峽工程整體(ti) 竣工驗收,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等重大水利工程進展順利,長江水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推進,流域水行政管理不斷加強,治江事業(ye) 進入加快發展、深入推進的階段。截至2014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6579萬(wan) 公頃;堤防總長7.33萬(wan) 千米;幹流水係航道通航裏程(宜賓-長江口)2813千米;長江航道經整治險灘,炸除礁石,提高了航道等級。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第三版》網絡版

電話:027-84450112 傳(chuan) 真:027-84872714 E-mail:cjsbszhc@126.com 地址:琴台大道515號 郵編:430051

版權所有:圣淘沙网站是多少 技術支持: